古代腰斬究竟有多慘?死囚被行刑前,都要拿銀錢賄賂劊子手
2023/09/26

前言

一道寒光閃過,血花四濺,罪犯的身體應聲而斷,伴隨而來的是無盡的痛苦和絕望。這就是古代最殘酷的刑罰之一——腰斬。作為一種殘忍的刑罰,腰斬見證了中國古代多個朝代的興衰,同時也反映出不同時期統治者懲治犯人的態度。

那麼,腰斬刑罰是如何產生的?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化?又見證了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本文擬通過晁錯和方孝孺兩個因腰斬離世的名人,探討這個殘酷刑罰背后所反映的文明沖突,以及它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蘊含的智慧和教訓。

一、商紂王開啟腰斬先河,殘忍刑罰飽含東方專制君主的心理

公元前11世紀,中國步入了封建社會,諸侯紛紛自立為王,中原地區進入了所謂「春秋戰國」的分裂局面。為了鞏固統治,各諸侯國的君主往往使用殘酷的刑罰來懲治犯人,其中最為野蠻的就是腰斬。

腰斬這種極刑在歷史上首次出現,要追溯到商朝末年。相傳商紂王[淫.亂]殘暴,他為了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經常大肆殺戮臣民。一次,紂王打獵回宮,發現喜愛的美人已死,大怒之下將其妻妾和侍女等三千人腰斬于酒池肉林之中。這就是腰斬之刑的由來。

為何商紂王要選擇如此殘忍的腰斬方式?這其實與東方專制君主的心理有關。在君主專制的體制下,統治者擁有絕對的權力,臣民的生死都掌握在君王一人手中。

殘酷的刑罰是君主體現絕對權力,彰顯威嚴的方式之一。腰斬比簡單的斬首更能體現君王的殘暴與絕對權力,所以為商紂王所采用。這種野蠻的刑罰滿足了東方專制君主的虐待欲望,也為日后各代統治者效仿提供了先例。

商紂王開創的腰斬之刑成為了中國古代極刑的一種,專門使用的刑具是鍘刀。這種長柄大刀原本是用于砍伐刑場死囚尸體的,後來演變為執行腰斬的專用刑具。

由此可見,腰斬之刑的殘酷性命運與其密不可分。在許多朝代更替和歷史變遷中,它都伴隨著統治階級的血腥與殘暴。

二、晁錯勇敢直言反對削藩,卻被腰斬伏尸漠北

公元前154年,西漢景帝在位時,中原地區的諸侯王勢力強大,其權力已嚴重威脅到皇帝的地位。當時有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晁錯,他建議景帝實行削藩政策,收回諸侯王的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這一提議本是合理且迫在眉睫的,但最終卻導致晁錯被腰斬處死。

晁錯是一個勇敢直言、忠君愛國的人物。他自幼立志報效國家社稷,深得景帝的信任和重用。當時的局勢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晁錯毅然提出削藩建議,希望景帝能夠采取果斷措施,解決當前危機。

然而,景帝軟弱無能,不敢接受晁錯的建議。與此同時,各地諸侯王聯合起來,向景帝施壓要其殺害晁錯。最終,景帝屈服于諸侯王的威脅,下令腰斬晁錯。

根據記載,景帝對晁錯頗有不舍,下令前還特意派人征詢晁錯的意見。晁錯面對使者時毫不畏懼,他挺直腰桿說:「我為社稷計,無私心,受刑是理所應當的。」臨刑前,他自備了簡單的獄中飲食,體現出對君主的忠心以及對天命的接受。

晁錯被押解到漠北荒郊,在一片蕭瑟秋風中執行了腰斬之刑。據說當晁錯的頭顱落地時,他的嘴角還保持著淡淡的笑容,顯示出他臨死前的坦蕩與無畏。

晁錯以身殉國的義舉,成為中國歷史上忠義的象征,也讓人反思當時專制統治者的無能和殘暴。

三、方孝孺堅持正義,被腰斬之刑折磨至死

明朝初年,靖難之變導致君主更替。建文帝被其叔父靖難大軍首領朱棣所廢,朱棣隨后登基為明成祖。但在當時的士大夫中,許多人不認同朱棣這種弒君奪位的行為,堅持認定原君主建文帝才是正統。

其中最著名的正義捍衛者就是方孝孺。他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儒學大家,也是明初文化的代表人物。方孝孺堅持認為建文帝才是明朝正統君主,拒絕承認明成祖的地位。由此引發了他與明成祖的尖銳對立。

方孝孺為人正直剛毅,從不違心地事。明成祖登基后,多次用高官厚祿引誘他,但都被方孝孺斷然拒絕。他寧肯窮困也要保持清高的品格,這激怒了明成祖。

為了懲治方孝孺,明成祖下令「誅十族」。方孝孺全家老小連同學生弟子悉數被殺,慘不忍睹。而方孝孺本人更被投入大牢,連續關押三年,最后被判腰斬處死。

當天,方孝孺在昭陽門外的刑場被押解上了斬台。由于他所有親友弟子已遇害,行刑時無人賄賂劊子手使其痛快離世。獄卒遂故意在較低位置斬斷方孝孺的身體,致使他在極度痛苦中掙扎許久才死去。

據說方孝孺被斬后,還在地上用自己的鮮血寫下「篡」字十多個,表達對明成祖的憤恨,然后才咽下最后一口氣。他的死更加展現了腰斬之刑的殘忍,也成為忠義殉節的典范。方孝孺以一己正義對抗君王暴政的精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明清時期腰斬之刑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經過商紂王、晁錯和方孝孺三次重要的腰斬事件,這種極刑在中國古代社會flict充當了某種特殊的作用。它既是專制統治者權力的象征,也成為殉道般的正義犧牲。隨著時代發展,腰斬刑罰也漸趨文明,到清朝后期最終被完全廢除。

相比古代,明清兩朝的刑罰已有所改良。重刑不再濫用,流放邊疆成為主要刑法。這與中央集權加強,社會秩序趨于穩定有關。明朝中葉開始,腰斬刑罰使用明顯減少。到了清朝,只有極特殊情況下才采用腰斬,一般死刑都是簡單斬首。

隨著西方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引入,中國社會對生命和人權的重視提高了。到了清朝末期,腰斬這類酷刑被正式廢除,標志著古代野蠻刑法退出歷史舞台。流放邊疆逐步演變為勞動改造,反映了更加文明的刑法精神。

縱觀腰斬之刑在中國古代的興衰歷程,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文明變遷。從商紂王到方孝孺,腰斬凝結了專制統治的殘暴以及士人正義的仁義之爭。它的最終退出也啟迪我們,一個文明社會需要更加寬容和仁慈的刑罰體系。

結語:

腰斬之刑見證了中國古代數個朝代的更迭和變遷,它揭示出不同歷史時期專制統治階級的殘忍一面,同時也成就了一些士人仁民正道、堅持正義的感人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腰斬刑罰的最終被廢除啟示我們,文明社會需要的是寬容與仁慈,而非野蠻與殘暴。當代中國正在快速發展,建設法治與人權也刻不容緩。回顧歷史,可以使我們獲得智慧和教訓。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社會文明進步,讓仁政和人道主義的陽光普照這古老的東方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