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生活,豐富人生《瓦爾登湖》:「放下」,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2023/03/05

海子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裡面單純自由的生活狀態令人豔羨不已: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其實,早在175年前,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梭羅就實踐了這樣的生活。

他來到位于故鄉麻塞諸塞州康科特城的瓦爾登湖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拋卻塵世紛擾,思考周遭世界,仰望精神星空。

兩年多的時間裡,他用文字記錄了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伴隨著四季更迭,探尋人之為人的意義。

這些文字集結成冊,成了傳世名作《瓦爾登湖》。

張愛玲曾這樣評價梭羅:

就好像我們中國古時的文人畫家一樣,梭羅並不是一個以工筆見勝的畫匠,可是他胸中自有山水,寥寥幾筆,隨手畫來,便有一種掃清俗氣的風度。技術上雖未必完美,可是格調卻是高的。

梭羅和他的《瓦爾登湖》,正如他愛的質樸生活,平淡而馥鬱,孤獨但芬芳,寫盡了「放下」的智慧,道出了「極簡」的豐盈。

放下欲望,才能活得坦蕩

在瓦爾登湖畔的貝克農場,梭羅遇到了約翰·菲爾德一家。

為了所謂的「美國夢」,他們從愛爾蘭跋涉至此。

男主人老實而無可奈何,每天早出晚歸,為鄰近的農場主翻耕沼澤,每翻耕一英畝地,報酬只有十塊錢;

女主人潑辣而野心勃勃,她每天敦促丈夫出工,總覺得丈夫「再勤勞一點」,自己和孩子們的境遇就會改變。

事與願違。

這些年來,菲爾德忙忙碌碌,但他們還是只夠租住在樹林深處最簡陋的小屋裡,屋頂漏雨,沒有像樣的傢俱,全家都吃不飽飯,甚至連乾淨的水都喝不上。

欲望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讓他們總是悶悶不樂,逼仄的氣氛讓梭羅只想逃離。

他開始思考,同樣是住在瓦爾登湖畔,菲爾德一家和自己的狀態為何相差甚遠。

他住自己建造的小木屋,平時不喝茶,不喝咖啡,不吃黃油,不飲牛奶,也不吃鮮肉,所以他不用為了得到這些,而去勉強自己做那些不喜歡的營生。

而他們,從開始就欲望傍身,想要更珍貴的食物、更寬敞的屋子、更華麗的衣裳和更舒適的生活,所以只能拼命奔跑,哪怕犧牲健康和快樂也在所不惜。

物質從來都是一副鐐銬,他讓你成為欲望的奴隸,自己就是那個奴隸監工。

很多被欲望操控、被物質禁錮的人,往往捨本逐末,忽視了事物最原始的價值,去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附加值。

就像梭羅所說,衣服的作用,就是蔽體和維持生命體溫,但有人會用它來衡量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無疑徒增塵世煩惱;

房子的作用,就是擋風遮雨,而家之所以為家,「首先是身體的溫暖,然後是愛的溫暖」,但有人會專注于比較房子大小,「面子」的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

想而不得,是人生之大不幸。

其實,眾人追逐的奢侈品,甚至是那些看起來能讓生活更舒適的物品,非但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還「極大地有礙于人類進步」。

只要拋開這些獲取「附加值」的欲望,坦蕩面對現實生活,回歸本真,大多數煩惱便會煙消雲散,人生也大可不必如此艱難。

「簡樸!簡樸!」

這是梭羅的心聲,也是現代人的期望。

世事紛繁,欲壑難填;侵欲無厭,規求無度。

一個人貪心的程度,決定了他痛苦的程度,甚至會迷失自己,行為不軌。

只有放下欲望,化繁為簡,才能坦蕩開懷,清醒地向著目標前行,成為真正公正睿智的生活的主人。

放下執念,終會一路向前

《唯識述記》裡說:「煩惱障品類眾多,若不執我,無煩惱故,我執為根,生諸煩惱。」

萬千愁緒,執則迷,迷則不悟,執迷不悟,痛苦的只有自己。

對于梭羅來說,決定去瓦爾登湖隱居,本身就意味著放下。

那時,他正處于人生低谷,處處不盡人意:

他為一家雜誌社供稿,煞費苦心寫作,卻得不到編輯賞識,換來一次次打擊,剩下的「只是痛苦」;

他自告奮勇,成為鎮上的「暴風雨和暴風雪的督察員」、森林小徑和岩石橋樑的測量員,卻「無法歸入本鎮公職人員之列」,無法申領哪怕是很微薄的薪水;

他和哥哥愛上了同一個姑娘,為了不讓親情因為愛情反目,他內心撕扯,手足無措,只能被動等待對方回應;

他連續遭遇愛人離開,兄長病逝,重壓之下無力喘息,正如書中所寫:「很久以前,我丟失了一條獵犬、一匹栗色馬和一隻斑鳩,我至今還在追尋它們。」

周遭的一切似乎都與他為敵。毫不意外,他大病了一場。

三個月後,大病初愈。他決定去瓦爾登湖畔獨處,不是逃避,而是自省。

他想要找到人生在世的意義。

初入森林,孤寂襲來,他曾執著地想擁有一個「須臾不可離」的鄰居,充值情感。

然而,當他沉下心來,用心聆聽湖畔的風聲、雨聲、鳥鳴聲,用心感受萬物在婆娑細雨中生長時,他忽然意識到,人和自然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友情。

這種友情完全依賴于你對自然的態度:你接納它,欣賞它,友情就存在,並且一直在那裡。

道不孤,必有鄰。放下了尋友執念,反而收穫了更長久的友誼。

人生亦如此。放下執念,換個角度重新感知,便會海闊天空。

畢竟一念一世界。

給雜誌寫稿帶來的痛苦,他把它視作「回報本身」;

無法獲得公職,他便另謀出路,「正好可以更專注地看向樹林,因為一草一木全部熟悉」;

佳人已走,斯人已逝,過去已然過去,再糾結過往也只是徒勞,不如專注眼前鶯飛草長,波光粼粼……

甚至在對待仇恨上,梭羅也一如既往地「放下」了。

他曾不滿公款開支而拒絕納稅,寫下著名政論《消極抵抗》,為公民主動拒絕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辯護。

也正因如此,他被追蹤,被監視,甚至被投入大牢。

遭此一劫後,他不但沒有深陷抱怨和報復的泥沼,選擇「像殺人狂似的」反對社會,反而心生悲憫,因為「這個社會已是絕望的一方了」,繼續維持體面,擁抱當下。

人生的高度,不是看清了多少事,而是看輕了多少事。

在漫長的生命裡,沒人能事事如願,苦難和折磨才是常態。

如果一味糾結過往,自怨自艾,只會一次又一次揭開舊傷疤,感知新傷痛,把自己羈絆在原地,無法直面現實,更別提走出低谷,重新振作了。

因此,放下執念,放下曾經,便是放過自己,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放下焦慮,人生自有光芒

隱居在湖畔,梭羅發現,曾經的「約定俗成」,以前的「你應該怎樣做」,本身的對錯就值得商榷。

有一個農夫看他每天只吃蔬菜,不無擔心:「你不能光吃蔬菜過活,因為蔬菜對骨頭毫無營養可言。」

可是,兩年多裡,他只是每天吃蔬菜,依然身體強壯。

而那個農夫,為了吃上更多的葷腥,每天疲于奔命,身體反而有諸多不適。

所以,別人說你不能做的事情,哪怕是世間共識,只要內心所向,不妨試一試。

老年人未必都能勝任年輕人的導師,因為,今天的真理,或許就是明天的謬論。

畢竟,世事變幻莫測,人不應該根據任何先例來判斷自己的能量。

如何擁有健全的心態,不被他人想法左右,專注自己的感受?

梭羅給出的答案是:閱讀。

他的小屋坐落在一個小山坡上,挨著一大片樹林,有一條小路依山而下,直通湖邊。

在這小屋裡,有一張書桌,上面永遠會放著一本書,他隨性而讀,深入思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