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媽媽。
近日同事間聊的最多的話題就是:你家孩子還在上學嗎?
同事敏敏家的孩子今年下半年剛入園,自從得了一場小感冒」痊愈「送到幼兒園后,精神狀態一直不好,總是咳嗽、也不見發燒,治了一段時間也不見效,後來驗血一檢查原來是支原體肺炎。
重新換了治療方案,咳嗽總算有所緩解了,也轉陰了,但是半學期已經過去了。
她本來還想著把孩子送去幼兒園,一打聽,班里二十多個小朋友,有一多半都發燒不去了,還有一些也是帶著藥去的。
老師也建議,如果孩子抵抗力差,就先不要送了,以免交叉感染,大人孩子都麻煩。
大寶「小升初」,這階段功課非常緊張,他說他班里五六十個學生,也有一半沒來上課,有的連期中考試都沒參加,說要在家休養到12月底,再去上課估計都快放假了。
同事曉曉說,自己娃今年剛上一年級,他們校區所在的班,全軍覆沒,已經全部在家上網課了。
這段時間,注定是個「多事之秋」。
兒科門診一下子「爆滿」,排隊看病、急診、夜診的居高不下,而且床位增加后,也是「一床難求」。
不僅大醫院,就連社區醫院、私人診所,也是人滿為患,到處都是排隊等待看病的人。
前段時間大寶和妞妞生病去診所,當時我都覺得人很多,有些輸液的都得隨便找個地方坐著輸。
我因為咳嗽反反復復癡纏了一兩個月,看了好幾次醫生,吃了個把個月的藥一直不見好轉,前幾日我又去看病。這次感到,就醫的人明顯的多了兩三倍。
折騰了一晚上,前后換了兩家醫院,排了近三個小時,終于等到了,醫院懷疑我是支原體,我說之前在其他醫院看過,拍的胸片,排除支原體肺炎了。
醫生說:支原體不一定在肺部,還可以在咽喉、氣管,你驗個血查下吧。
果不其然,開了個「四聯」一查,陽了。
這次支原體可謂「來勢洶洶」,查出來必須要規范治療,才能痊愈。像我這樣,反反復復,藥沒少吃,錢沒少花,沒治到根上,真是越拖越嚴重。
而且據醫生介紹,像這樣長時間咳嗽不見好轉,無明顯發燒癥狀,多半就是「陽」了,住院、掛水都是常態,所以造成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發生。
的確,入秋來,支原體肺炎大面積爆發,兒科門診、病房、呼吸道內科都是擠滿了人,醫生直言:累壞了。
11月底,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流行病學首席專家王全意介紹:從目前的監測數據顯示,支原體肺炎已經呈下降趨勢,流行強度降至兒童呼吸道傳染病第四位了。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文丹寧也稱:從整體趨勢看,現階段支原體肺炎已經開始慢慢過渡,數量有所減少。
本以為支原體快要「走了」,家長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會安生一段時間了。
但是,實際上,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新的病毒開始流行了。
數據顯示,從全人群看,流感、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排位前三的流行病原體。
其中,流感發病快、傳染性強,且目前處于流行期,家長要格外慎重。
專家預測:今年的流感較往年有所提前,預示著高峰期也會提前到來。
對于免疫力地下的人群,尤其是孩子,在這樣多「群魔亂舞」的病毒中,存在一定的混合感染風險。
如病毒和細菌可能混合感染,肺炎支原體里的鏈球菌可以混合細菌里的腺病毒,趁機攻擊虛弱的身體內部。
自從去年12月份疫情全面放開之后,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屆父母和孩子太難了。
過去三年,口罩成了我們的堅固防線,網課成了孩子們的「家常便飯」。
有的大學三年制,壓根沒見到學校啥樣,還沒好好感受下學校的氛圍,甚至還叫不出同班同學的姓名,就草草畢業了;
有的小學生,在最該打地基的三年,上了三年網課,不知道學了什麼知識。
家長本以為熬過了第一波、第二波放開后的新冠病毒,可以高枕無憂了。
實際上,還有更艱巨的挑戰等待著我們。
摘去口罩后的松懈、陽了之后的身體虧損、免疫力下降都會讓新的而病毒更容易侵襲我們的身體,新的病毒更容易滋生和大面積傳播。
就像這次大面積的支原體肺炎病毒,很多家長和孩子「中招」,好多家長直言:已經不奢望孩子好好學習了,只要能正常上課就行。
就這,還沒完。
今年秋冬發布的《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3-2024)》中提到,
預計明年春季可能會迎來一波流感疫情,強度可能略有上升。同時還會伴隨流感、呼吸道疾病、新冠病毒同時爆發或交替流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樣的循環往復,不禁仰頭問蒼天:這可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其實,每年秋冬、春秋季節,都會爆發一些傳染性疾病,其感染程度依據人們自身抵抗力和感染人數有所不同。
在后疫情時代,這種周期性的疾病更加凸顯了它的存在。
我們無法徹底根除病毒,只能學會與之和平共處,最大限度的減少它們對我們及孩子的傷害。
鐘南山院士提出十六字箴言「健康飲食、科學睡眠、口罩隔離、減少出門」,簡潔概括了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有效途徑。
這16個字,看似簡單,真正做到、做好,卻需要父母家長付出一定的心血和努力,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在其中。
只有孩子吃的好、睡的健康,科學養護、免疫力強大,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才會在一次次的病毒威脅下屹立不倒。
你家孩子愛生病嗎?生了病容易痊愈嗎?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