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雨季不再來》:好的關系從不需要刻意維持,更是從來沒有「委屈」二字
2023/02/25

人生最無奈的,也許就是光陰荏苒。

連陶淵明也生出「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這樣的感慨。

不過相比這樣略顯消沉的無奈,我更贊同三毛對于時光流逝的理解。

她說:「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人總要經過歲月的洗禮,才會真正成長。

譬如三毛,她并不是生而瀟灑不羈、熱情自信,而是在年少時經歷過很多事,才變得如此。

那段青春歲月的生命歷程,都被她記錄在了這本《雨季不再來》里。

這本書講述了三毛從17歲到22歲的成長過程,呈現了她是如何從一朵溫室小花,蛻變成一枝沙漠玫瑰。

三毛經歷過的事,很多人其實也曾經歷過。

她對人生的反思,同樣可以啟迪我們對于生活的思考。

1

知人不易,不要用惡意去揣測他人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話:「見得天下皆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皆是好人。」

對人對事,先入為主的惡意揣測,只會讓世界在眼中變得黑暗空虛。

三毛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認識了臨時駐扎在學校一批部隊里的一個啞巴炊兵。

靠著簡單的交流,兩人成了好朋友。

在彼此純凈的世界里,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真心交流。

啞巴呵護、疼愛三毛,如同自己的女兒。

然而在大人眼中,啞巴的行為變得「另有企圖」。

他臨行時送給三毛可能是全部家當的金戒指,還有貴重的牛肉干,都被鍍上了「居心不良」的顏色。

當三毛看到老師微笑著把炊兵留下的地址撕碎,將沉甸甸的牛肉干拿去喂狗時,她的內心崩潰又無助。

老師的揣測和懷疑,給三毛帶來了極大的心靈傷害。

事事以惡意揣度,處處提防他人,只會讓自己失去正確的判斷力。

《呂氏春秋》里,講到孔子周游列國時,經常旅途困頓,食不果腹。

有次,他見到顏回煮飯時,先抓了一把白米飯吃到嘴里,以為顏回私心太重,心生不滿。

之后他才知道,顏回是因為不小心將灰沾到了米飯上,覺得丟掉太可惜,才將沾了灰的米飯吃掉。

孔子對自己的判斷錯誤,心生愧疚,說:「看懂一個人真不容易啊!」

所以,無論接觸任何人,做任何事,我們都要學會客觀,公正,嚴謹地看待。而不是以自己的狹隘觀,給別人輕易下定論。

先入為主的偏見,會讓人失去明辨是非的頭腦。

馬東說:「任何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認知,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論斷。」

我們自以為公正的判斷,其實往往含有主觀色彩。

不了解事實,不要輕易下結論;不了解一個人,不要隨意評價。

深到骨子里的教養,就是不以惡意揣度他人。

2

看破不說破,是最大的智慧

《荀子·非十二子》里說道:「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恰到好處的言談,是智慧的表現;恰到好處的沉默,也是智慧的表現。

三毛在《雨季不再來》這本書里,講到了一個小時候的故事。

因為想要積攢五光十色的糖紙,三毛偷了媽媽五塊錢。

然而強烈的負罪感,讓她如坐針氈,魂不守舍。

五塊錢藏在身上,如同一個燙手的山芋,「燒」得三毛坐臥不寧。

尤其是看到母親在找丟失的錢后,三毛更是備受煎熬。

直到她把錢偷偷放了回去,才如釋重負。

奇怪的是,幾天后,父母便開始每月給三毛零花錢。不僅如此,父親還送給她一盒有著非常漂亮包裝紙的進口糖果。

這時三毛才明白,原來父母早已知道是她拿了錢。

他們不說破,是在保護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在等這個孩子自己醒悟。

看破不說破,是一種洞察力,更是一種大智慧。

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說出來很容易,懂得適時緘口卻不容易。

海明威曾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有些話說出來容易,但后果卻難以挽回。

就算再小的事,談及別人的短處,也要巧妙避開。

遇事就算再了然于心,也別急著拆穿,給他人留一點余地。

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懂得在適當的時候保持沉默。

3

凡是讓你委屈的關系,都是錯的

聽過這樣一句話:「好的人際關系是相互尊重,相互成就的基礎,在這樣的關系里不會有委屈。」

如果在一段關系里委曲求全,不僅不會維持好關系,相反,只會淡化自己的存在感,越來越沒有人在意你的感受。

三毛出國留學時,母親叮囑她:「吃虧是便宜,退一步海闊天空,要和同學搞好關系。」

于是她不自覺地成了一個謙卑有禮的「老好人」。

起初,她搶著和宿舍里的人一起整理內務,為其他人鋪床、打掃衛生。

漸漸地,這些工作全部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

她有很多漂亮衣服,其他女生來借時,她總是有求必應。

剛開始,大家好借好還,充滿感激。

但后來看到她那麼好說話,就演變成自己動手來拿。

最多的時候,有五六個女生穿著三毛的衣服,在她周圍談笑風生。

大家都親熱地叫她「美人」、「太陽」、「寶貝」,對她的贊美溢于言表,可沒有人真正尊重她。

她們不顧三毛的反對,在她床鋪上翻滾打鬧;她們不征求三毛的意見,理直氣壯地指使她做各種雜事。

這樣的三毛,的確是人人眼中的寶貝,卻也是人人眼中的傻瓜。

正如她所說:「吃虧是便宜,如今我貨真價實地成了一個便宜的人。」

謙讓固然是一種美德,但前提是要有分寸。

過度的謙讓只讓人得寸進尺,不懂感恩,到最后,謙讓變成縱容,不但無法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反而會使自己收到傷害。

一味妥協,假裝大度,并不是最好的處世方式;委曲求全,只會換來對方的得寸進尺。

好的關系從不需要刻意維持,更是從來沒有「委屈」二字。

4

守住底線,永遠不要害怕得罪人

心理學家說,永遠不要害怕得罪人,你身邊90%的人都得罪得起。

生活中,人們往往因為太在意別人的感受和看法,一不小心便成為討好型人格。

三毛在書中寫道,就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而把那些不尊重她,想要利用她的人源源不斷吸引了過來。

在這樣的環境中,三毛每一天都在壓抑中度過。

直到有一次,寢室的人照例擠在三毛床上喝ㄐ丨ㄡˇ、笑鬧,引來了學校的院長。

院長當著全宿舍人的面,將全部過錯推在三毛身上,并嚴厲指責她,在場沒一人為她說話。

她忍無可忍爆發出來,跟所有人撕破臉,瘋狂地拿掃把打那些「罪魁禍首」,并拿水潑向了院長。

出人意料的是,她并沒有因此得罪人,反而改變了自己在學校的境遇。

其他同學再不會肆無忌憚地冒犯她,而是小心翼翼地照顧起她的情緒。

院長竟然也主動求和,請她去自己房間談心,還送給她許多糖果。

三毛從此擺脫了困境,在學校度過了十分愉快的時光。

有的時候,一味忍讓,只會讓自己一步步退向絕境。

那些活得瀟灑的人,往往不怕得罪人。

因為他們知道,雖然現在得罪了一個人,但在以后的生活里,將會少一份麻煩,多一份安靜。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有絕交,才有至交。

守住自己的底線,才能換來別人的尊重。

如果你的善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那不如亮出底線,該翻臉時就翻臉。

做人不要害怕得罪人,因為得罪別人,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5

最好的貴人,是那個努力的自己

有句俗話說:「貴人扶一步,勝過自己走百步。」

人們總是期望,生命中可以遇到貴人。

其實,最好的貴人,從來都是努力的自己。

很多人不會想到,才華橫溢的三毛,幾乎是自學成才。

她初二時,因為數學成績不好,被老師當眾羞辱,用毛筆蘸了墨汁,在她眼眶周圍畫了兩個大大的圈,還讓她走出去被圍觀。

巨大的刺激,給三毛的心理造成無法彌補的創傷,她對學校產生恐懼,不得不輟學在家。

雖然沒有再去上學,但是三毛始終有自己的努力方向。

她酷愛文學,從古典小說到西方文學,家里巨大的書架就是她的「老師」。

她還學習繪畫,油畫、花鳥、造型,每一個領域都認真嘗試。

19歲時,她的第一本小說《惑》,發表于雜志。

1964年,21歲的三毛帶著她的繪畫作品和文章叩開了大學的門。

留學期間,她在西班牙講日文,在德國講英文,在美國講中文,在台灣講德文。

她的異國生活都是在學習中度過,課業上從不曾懈怠。

她說:「我唯一鍥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是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里,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因為熱愛,生活才會精彩;因為努力,生命才有意義。

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勸學》中,有句話:「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意思是青春年少時就應趁早努力,一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但不管是否青春年少,努力都是人生最正確的選擇。

人最年輕的時刻,永遠是今天。

不負今天,才能不負韶華。

用心生活過的人,才知道生活有多好。

經歷人情冷暖后,才會懂得真情可貴。

《雨季不再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散文合集,不如說是三毛成長過程中一個個片段的合集。

在那些零散的記錄里,我們看到了時光的力量。

正如三毛所說:「人之可貴,在于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

不經過風吹雨打,苦痛悲歡,不足以了解人生。

而聰明的人,會把這些苦痛當做學習的機會,在磨礪中悄然成長。

盡心盡力做事,積極努力生活。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成長,時間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