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乾涼散人
編輯丨乾涼散人
1999年,在安徽九華山的寺廟大殿中,發生了一件讓在座所有人都刻骨銘心、肅然起敬的事情。原來在當時,是圓寂了三年的仁義師太的開缸之刻。
九華山
佛教的僧人在圓寂之后有一種儀式,臨終時坐缸,然后弟子們將他的遺體放在陶器中密封儲存。倘若幾年后開缸,圓寂的僧人肉體不腐爛,他們就會被做成肉身佛,也就是化身舍利。
這樣的情況十分罕見,也算是因緣際會,因人而異。值得一提的是,當仁義師太的肉身呈現在大家眼前,大家驚喜的發現,師太的肉身雖然干癟,但是并沒有腐爛,還保留著較為完好的的指甲和牙齒。
她的女性特征已然消失,[乳.房]平整,只是端坐在那里。
大家想到師太生前的德高望重與義舉,有受到過師太的恩惠的人,一時間更是無比敬仰與佩服。
之所以說仁義師太德高望重,就要從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中講起了。
1940年正是兵荒馬亂,國內民眾顛沛流離,正值而立之年的江素敏(仁義師太的俗名)從東北流落到了山西五台山,到了一家寺廟里。
走投無路的她選擇削發為尼,做了一名出家人,法號「仁義」。
當上尼姑的她并沒有真正的放棄生活,兩耳不聞天下事,她重整旗鼓,修習佛法的同時還專心致志地鉆研起了醫術。
為了醫治更多患有疑難雜癥和受戰爭摧殘身負重傷的人,她選擇下山求醫,進入到沈陽中醫學院求學。
求學的時候她孜孜不倦,耐心求問,四年時間她飽讀醫書,最終受到鄰里好評的醫術就是對于她潛心求學的回報。
轉眼之間新中國成立了,幾年之后朝鮮戰爭爆發了,我國選擇抗美援朝。仁義師太從小生活在東北,對于那邊臨近的情況很關注,也是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她要隨軍做一名戰地醫生,跨過鴨綠江,力所能及的為志愿軍貢獻自己的力量。
哪怕戰火紛飛,環境危險,一有負傷倒地的士兵,她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為他們包扎療傷,沒有絲毫畏懼。
她整日在兇多吉少的戰場上穿梭,即使自己的性命很有可能陷入危險,她也不曾退縮,即使自己身上帶傷,也要以為國作戰的士兵們的性命為重。
據她回憶道,一天晚上,狡猾的敵人突然發起進攻,我方軍隊措手不及要轉移陣地。一個戰士由于身上背著沉重的軍火器材,行動不敏捷,從而不幸被炮火擊中。
而她剛好就在旁邊,忙不迭跑去照看。那位受傷的志愿軍戰士卻知道自己的傷勢太重,恐怕是再也走不動了。他要求仁義師太把他丟下,敵人當前,要緊的是把物資趕快運走。
而仁義師太卻不愿丟下任何一條鮮活的生命,她咬咬牙,居然把這位戰士連同物資都一起拖了起來。
天寒地凍,好不艱難。
行走了一段時間之后,她逐漸體力不支,幸運的是,兩名路上往返的志愿軍發現了他們,并且幫助他們成功脫離了危險。
但是當這場敵人的攻勢結束以后,這位受傷的志愿軍戰士還是因為傷勢太重,最終犧牲。
仁義師太也因為這件事情自責過,埋怨自己的醫術不精,這更刺激了自己要更加努力的治療傷兵。
戰爭結束以后,一些士兵們還能記得,在戰場上飛奔的白色身影,那是為他們醫治傷勢的仁義師太。
做完戰地醫生以后,她又得到了一個前往吉林通化206醫院就職的機會。想到如此一來她還可以醫治更多的人,便欣然上任。
在就任醫生的十幾年時間里,不管是小病還是大病,不管是老百姓還是達官貴人,她都堅定自己的初心,認真醫治自己的病人。
出生在遼寧沈陽的仁義師太,其實從小家境優渥,父母還把她送到私塾中學習詩詞歌賦和琴棋書畫。
當時在她上學的私塾附近,剛好有一個寺廟,她便經常去寺廟里聽那里的和尚講誦經學,也是她迷上佛學的征兆之一。
廟里的僧人也覺得她很是可愛,送給她許多佛書比如說《心經》、《大悲咒》來滿足她對與佛學的渴望。
由于與那里的僧人關系愈發友善,她也經常去寺廟里捐贈金錢和吃食。
當時他的父母雖然不愿意她癡迷于佛書,但是看到她樂善好施的善良之舉,加上仁義師太小時候也熱愛學習,功課也都正常完成而且還名列前茅,也是十分欣慰,沒有過多反對。
在與寺廟里的人交往的時候,她發現僧人們還會經常接納患病的病人,治病救人,令她小小的心靈受到感化,以后一定也要去治病,去救人。
從此以后,她不光廣泛閱讀跟佛學有關的書籍,還研究起了醫理藥理,也不排除中醫針灸。
針灸文化也玄妙不可言,她吸收其中的知識,還經常用自己做實驗,拿自己的胳膊扎針練手,小小年紀學的不亦樂乎!
但是年少時的興趣也只是興趣,她如果一生安穩無憂,本該按著父母的培養,快樂健康的長大。事實也的確如此,她長大成人以后,嫁給了吉林通化的如意郎君,過上了風調雨順的幸福生活。
如果不是因為當時的嚴峻戰事,想必她會一直平凡順利且幸福的生活下去。
在師太的這一生中,經歷了抗日戰爭與朝鮮戰爭,在戰時展現了她無私奉獻治病救人的一面。
在以后的太平生活里面,她也不曾停留自己的腳步,1983年途徑九華山時,她發現這里民風淳樸,山上的寺廟香火不絕,于是決定在這里安定腳跟。
起初并無不妥,但是隨著時間日久,她與樓下的本地師太卻發生了矛盾。
原來是她講佛法生動有趣,閑時也會給香客們治病,就導致她那里香火更加旺盛,這就使當地的寬修師太心里不滿,感覺像是她搶走了自己的香火。
仁義師太心里也很苦惱,想要想辦法解決這件事情。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一次外出采藥的時候,她發現了另一處廢棄的寺廟,上面的名字叫做通慧禪林。
雖然這里破爛不堪,年久失修,但是對于當時的仁義師太來說,她急需另一個落腳地來讓自己安穩的生活,以避免和鄰居之間的矛盾。
而且這個地方偏僻清幽,遠離紛爭,很適合自己潛心修行。一不做二不休,她很快就投身到了重建禪院的任務當中。
她四處奔走,不光選擇建筑材料,還要報批手續,同時還籌集資金,兩年多過去了,一個嶄新的通慧禪林煥然一新,立在她的面前。
這傾注了她畢生的資產,和兩年的心血,每每看到就心情激蕩,從此,她也有了自己安穩的陣腳。
通慧禪林修筑以后,仁義師太也并沒有放棄自己畢生的追求,而是帶領弟子下山繼續行醫,造福百姓。
直到1995年她返回了九華山通慧禪林,在此地吃齋禮佛,教導弟子。就這樣過去了幾個人約,仿佛她也預感自己大限已至,便開始不吃不喝,專心打坐,交代好寺院后事便已然去世了。
弟子們把她旳法身放入缸中,時間一晃就是三年后,當時任通慧禪林的住持大師打開其坐缸,只見仁義師太的肉身完好無損,是化身肉身佛之像,令大家肅然起敬。
而且它的右手微抬、食指和拇指微合,正如她生前為病人施針治療的模樣。
仁義師太的一生都在治病救人,以她慈悲為懷的精神和刻苦學習醫術的毅力,給當時飽受病痛的人們帶來一絲安慰。
而她死后也達成了肉身不腐,得到了福報,收到了人們的欽佩與敬仰,從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民族大義和仁義慈愛的情懷,也激勵著我們樂觀善良的生活,積極向上,樂于助人。
也相信她的弟子也會謹遵她的教誨,在通慧禪林中繼續堅守本心,治病救人,造福當地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