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兩者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可別分不清楚
2023/09/26

前言

在中國古代官僚體系中,有兩個稱謂極為相似,那就是丞相和宰相。這兩個詞在漢語中只差一個「代」字,但其所代表的職位和職責卻有著天壤之別。簡單來說,丞相和宰相都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臣子,但丞相是具體的官職,而宰相更多是對掌握實權的官員的一種泛稱。

這其中又涉及到復雜的歷史演變和朝代變遷。那麼,丞相和宰相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它們又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在中國古代社會,丞相和宰相的權力之爭又蘊含著怎樣的歷史意義?

丞相的演變:由輔佐逐漸成為百官之首

丞相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在諸子百家爭鳴、各國陷的戰國時代,丞相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古籍文獻中。

當時的丞相還不是掌管百官的最高長官,而僅僅是輔佐諸侯國相邦處理政事的助手而已。相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百官之首。這一點從當時齊國的相邦管仲和趙國的相邦藺相如的地位就可以看出。

到了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進行了整合,在公元前309年正式設立了左丞相和右丞相兩個官職,相邦和丞相成為并存的兩種官職。

其中最著名的相邦要數呂不韋。在呂不韋被秦始皇免官后,相邦之位就長期空缺,而丞相則一直有人擔任。秦朝還在左右丞相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中丞相一職。三丞相共同輔助秦始皇處理朝政。

到了西漢建立之后,劉邦為了避諱,將相邦改稱為相國,而丞相仍然是相國的助手,輔助相國處理政務。西漢初年最著名的相國,要數韓信、蕭何和曹參。漢昭帝時期,呂太后臨朝稱制,呂產擔任相國,成為西漢歷史上最后一任相國。此后兩個世紀之間,丞相之位就沒有設置。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擔任丞相,這一時期的丞相重新成為百官之長。不久之后,蜀漢的丞相諸葛亮也在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但是,丞相的這種盛世很快就過去了,曹丞相和蜀漢丞相的時期都不過區區幾十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相國逐漸被丞相所取代。但隨著皇權的加強,丞相的權力也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被逐步削弱。

一直到了明朝的胡惟庸案,丞相在中國歷史上最終劃上了句號。明成祖朱棣時期,因為自己常年征戰,國家大事由內閣官員代理。這些內閣官員沒有丞相的名分,但也被雅稱為「相國」。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就這樣被保留了下來,沿用到了明朝晚期。

宰相由來已久:自周始至明終

而宰相一詞,其實來歷更加悠久。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有了管理政務的太宰,以及管理貴族府邸的家宰等具體官職。

這些官員的主要職責都是輔助諸侯或貴族處理政事,可以說是宰相職責的雛形。春秋時期的文獻中,就已經出現了宰相的聯稱,如稱齊國的管仲為宰相,趙國的藺相如也被稱為宰相。

從秦漢到隋唐,宰相一詞都是丞相的一個泛稱,表示擔任輔政重任的臣子。所以同一歷史時期,一個朝廷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宰相,丞相必然也是宰相,但宰相未必就是當朝的丞相。如西漢初期,相國韓信可稱漢初宰相;三國魏國有司馬懿、王弼等人,可統稱魏國宰相。

直到遼朝,宰相才正式成為一個具體的官職。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遼朝的官制分南北兩系,北方契丹族以北官制為主,南方漢人地區以南官制為主。

所以北相府有北宰相,南面也有南宰相這一官職。這是宰相職位的名稱首次與丞相劃清了界限。但遼朝之后,宰相還是退回了一個泛稱的地位。

一直到了明朝,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之位,明初政治體制的改革直接導致了丞相這個官職在中國歷史上的終結。

但輔助皇帝處理朝政的責任與需求并未因此減少,所以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設立內閣以處理皇帝缺乏的政務。

這些內閣官員的地位雖不如丞相,但仍被稱為「宰相」。直至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投江自盡,「宰相」這一稱謂也就此成為歷史。

皇權與丞相權的爭奪:一千年的角力

丞相與宰相的更替,實則反映了皇權與相權的漫長較量。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代表最高統治者的權力,相權則代表著輔助皇帝治理國家的宰相及相關部門的權力。兩種權力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發生爭斗。

秦朝時,丞相的權力曾一度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丞相趙高和丞相李斯就曾聯手篡權,偽造詔書迫使扶蘇自盡,立胡亥為帝。秦二世即因為丞相過權而早亡。

漢武帝時期,為削弱丞相之權,設置三公九卿,讓皇親國戚擔任要職。東漢時,更是直接任用太監和宦官參政,這也導致了後來宦官專權的嚴重后果。

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進一步削弱了丞相作為百官之首的地位。隋唐時期采用三省六部制,分割丞相權力,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時也有效削弱了相權。

北宋時,太祖趙匡胤通過分散相權的方法,大幅度設立宰相以分權。行政權歸中書門下,軍事權歸樞密院,財政權歸三司。種種舉措都在有效劃分相權。但也造成了冗官冗費。

明初設立內閣集合群臣助皇帝治理國事,再次削弱相權。

到了清朝,設立直屬皇帝的軍機處作為最高決策機構,皇權達到鼎盛。自此,丞相之位在中國歷史上退出了舞台。

宰相與丞相:辨析二者關系

從丞相與宰相的歷史演變來看,兩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也存在諸多差異。

首先,宰相是古代對擔任輔政要職的官員的一個泛稱。它不是一個實際的官職,而更像一個制度。不同時期的宰相也稱呼不一。丞相則是一個實際的官職,如漢代的相國、三國的大司徒等都可稱為當時的丞相。

其次,一個朝代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宰相,但只有一個丞相。丞相必定是宰相,但宰相未必就是當朝的丞相。比如說,漢朝宰相可指蕭何,也可泛指周勃、枚皋等多人,但那時期只有一任丞相。

再次,丞相必須是正式官職,而宰相可以是對有實權官員的尊稱。宰相沒有特定的職務范圍,不同朝代有不同叫法。但丞相則是專指一個時期內最高輔政官員的頭銜。

最后,在遼朝以前,丞相和宰相可互稱。遼朝南北官制使兩者有了區分。明清時期,丞相廢止,宰相成為一種歷史稱謂。這些變遷都體現了兩者之間細微的差異。

皇權逐步加強:丞相權歸于消亡

觀察丞相與宰相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一個趨勢,那就是隨著封建王朝的加強與發展,皇權逐漸增強,達到鼎盛。

而丞相作為最高輔政大臣的權力則日漸削弱,最終消亡。

秦漢之際,丞相權達到鼎盛,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繼承人的選擇。而后經歷數百年的權力整合,到了隋唐,皇權獲得空前的加強。

三省六部的設立以分割丞相權力。宋代名存實亡的宰相被分為數人以削弱單一大臣的勢力。最后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明太祖所滅。

明清以后,丞相成為一種歷史名詞,它在中國政治舞台上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沉浮,最終隨著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加強而退出了歷史舞台。

結語

由此,我們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歷史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在變化和演進中前行。丞相與宰相的更替替代,見證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進程。它啟示我們要不斷反思歷史,汲取歷史智慧,以求得現實政治的最佳運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