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想要在觀眾心中留有一席之地是很難的一件事。但有這樣一種人,哪怕退圈多年,人們仍對她無法忘懷。
陳淑樺就是被上天眷顧的人。
李宗盛的演唱會以她的名字命名,周華健稱她是「天后中的天后」。
可就在陳淑樺的巔峰時期,她卻毫不留戀的退出了娛樂圈,在古廟中避世不出,長伴青燈古佛。她這一輩子未婚未孕、無性無愛,可謂悲慘。
很多人都說陳淑樺的下場均是拜她母親「所賜」,也有人說這是陳淑樺自作自受。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陳淑樺屬于老天爺追著喂飯吃類型。
1958年陳淑樺出生在台灣,母親是文職人員,父親也是單位里的職工。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的她,擁有六個兄弟姐妹,陳淑樺排行老三,屬于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
按照常理來說,排在中間的孩子獲得父母的關注會比較少。
但是父母并沒有忽略她,相反非常支持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陳淑樺還是幼童時,就展現出了極高的音樂天賦,全家人成為了她的第一批粉絲。
陳媽媽更是不留余力地栽培陳淑樺,帶她去學習唱歌、舞蹈、樂器。
在那個年代,這樣對孩子的高投資在中產階級家庭中也不多見。
很顯然,陳媽媽的高投資也得到了高回報。
在陳淑樺八歲時,陳媽媽帶她參加了台灣著名的歌唱比賽。
在這場比賽中,年僅八歲的陳淑樺榮獲冠軍,開啟了她的歌星之路。
年少成名,使她成為了一名小童星。
由于年齡太小,陳媽媽又不放心自己的女兒,所以從陳淑樺出道以來,陳媽媽凡事親力親為。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談合約,發唱片,都可以看到陳媽媽的身影。母親為陳淑樺撐起了一個溫室,讓她可以無所顧忌的完成自己的音樂夢想。
殊不知正是由于這種事無巨細的愛,帶給陳淑樺的不止是幸福,還有背后潛藏的巨大隱患。
陳淑樺的確不是傷仲永。
在母親的百般照料下,在十幾歲時,陳淑樺就在台灣當地的著名節目中登台演唱,也因此吸引了很多經紀公司想要和陳淑樺簽約。
但是陳媽媽沒有同意,她認為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因此女兒過了一個輕松的童年。直到陳淑樺上大學,她的事業也在一步步往上走。
童星的身份為她增色不少,但是真正能讓她被大眾所熟知的還是她的一副好嗓音。
1977年,陳淑樺正式進入娛樂圈,彼時她剛讀完大學,正值青春。
陳淑樺成為了華視旗下的一名歌手,并且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
她的《夕陽伴我歸》一經發出,很快成為熱曲,成為當年台灣專輯銷量最高的唱片之一。
作為一個新人來說,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非常厲害了。
雖然陳淑樺年紀不大,但卻和藝術家一樣,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感知力。
正是基于這種能力,讓她所演唱的歌曲充滿了情感,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
然而,由于唱片行業的弊端,陳淑樺在紅了之后,接下來的作品形成了固化模式,很難再出新意。
如果再固步自封地走下去,無疑是死路一條。
而且那時的台灣正在經歷女性意識的覺醒,唱片行業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陳淑樺之前頹靡的風格相較于鄧麗君明媚自信的曲風,顯的有些靡靡之音,很難有競爭力。
在這種情況下,陳媽媽找到了李宗盛,一個深知女人,一個深懂女人。
兩人一拍即合,結合當下新風尚,李宗盛為陳淑樺打造了一個清新、倔強又溫柔的女性形象。他把自己對于新女性形象的理解貫穿到了作品中,為陳淑樺樹立了新時代女性人設。她的歌曲一改往日頹靡曲風。
如果說之前是陷入戀愛中無法自拔的女人,那麼經過李宗盛打造過的陳淑樺則成為了一個瀟灑,溫柔且強大的新時代女性。
之后李宗盛更親自操刀為陳淑樺打造了一系列耳熟能詳的金曲。
從《像我這樣的單身女子》到著名的《夢醒時分》可以看到一個女性的蛻變過程。
陳淑樺灑脫、干練的短發形象深入人心,甚至引起了一陣新風潮。
專輯一經推出,銷量就突破了百萬,也讓陳淑樺拿下了第三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
陳淑樺一時之間風頭無量,高歌長虹。
李宗盛曾說:「陳淑樺之后,能和她相提并論的歌后只有王菲。」
那時的陳淑樺與齊豫,潘越云并稱為「滾石三大天后」。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